阿里投资的AR公司倒在AI眼镜风口
2024 年 10 月,一档骑行真人秀节目《骑时刚刚好》的片尾,明星江映蓉向观众热情地推荐一款名为 QIDI Vida 的 AR 眼镜,她在节目的骑行场景中几乎全程佩戴。
如果你想要(骑行)特别酷的话,可以选择 QIDI 智能眼镜,它不仅可以看到心率,同时可以视频、拍照片、对讲、通话等等功能。 江映蓉在节目里兴奋地介绍。
QIDI Vida 出自一家初创 AR 眼镜公司「奇点临近」,看上去,这家创业公司蒸蒸日上,不仅产品功能齐全,已实现量产,还懂得借助明星来营销新品类他们还签下了江映蓉作为品牌大使。
可如同张爱玲笔下华美的袍子,在看似热闹的明星代言背后,「奇点临近」的财务状况在当时已十分紧张。一位前员工告诉《智能涌现》,综艺播出的时候,负责投放、明星合作的品牌部已被整体裁撤,后续的营销工作也戛然而止。
其实 QIDI Vida 这款产品量产出来的时候,公司账上已经没有多少钱了。 另一位奇点临近的前员工对《智能涌现》指出。此后,「奇点临近」的财务危机持续发酵。2024 年末,有员工在社交网络发布被公司欠薪的消息。
「奇点临近」在 2024 年末陷入经营困难后,目前业务已无法正常开展。多位接近该公司的人士告诉我们,公司在巅峰时期员工数接近百人,目前只剩下包括创始人在内的寥寥几名员工协助善后。
爱企查平台显示,奇点临近技术(上海)有限公司于 2025 年 1 月被法院列为被执行人。2 月 18 日,公司创始人张慧敏被法院限制高消费。
公司官方网站显示,奇点临近创始人张慧敏是 华为手机第一位首席科学家、第一位首席架构师 。其投资方则包括了愉悦资本、经纬创投、华映资本、阿里巴巴等知名机构。
AR 眼镜肇兴于 2015 年,此后的数年里行业几经沉浮,堪称 尸山血海 ,不少玩家先后倒下已不算新鲜。
不过,奇点临近成立于 2021 年末,实则赶上了 AR 眼镜爆发的小高潮,从当年开始,全球 AR 眼镜销量持续高增长,不少厂商诸如 Xreal、雷鸟创新、VITURE 都是借助这股东风实现了早期的 PMF(产品市场匹配度)。
遗憾的是,自入局后,奇点临近在产品定义、技术路线选择、预算管理等多方面出现问题,最终陷入困顿之中。
尽管赞助了综艺,签约了江映蓉作为代言人,但 QIDI Vida 的最终销量堪称惨淡。
天猫、京东平台的数据显示,截至目前,两个平台的官方旗舰店中,3879 元起售的QIDI Vida,合计销量仅有数百台的规模。
作为一款瞄准 骑行 的智能运动眼镜,QIDI Vida 有着明确的目标人群和场景定位,其号称 一镜在手,6 项骑行设备全有 :运动手表、骑行码表、运动拍摄相机、对讲机、运动耳机、运动眼镜。但最终呈现的效果却并不如人意。
在小红书等社交媒体中,QIDI Vida 遭到不少消费者差评,问题包括 在黑暗场景有大灰屏感觉,完全无法使用 , 不支持速度和导航的常驻显示,使用者要不断呼叫眼镜亮屏 , 鬼影问题严重 , 音质聊胜于无 , 软件有莫名 bug,GPS 有时报错 等。
在奇点临近内部员工的视角,产品定义是更核心的问题。 骑行场景?你不觉得这是个伪需求吗。一位前员工反问我们, 骑行速度很快,如果产品出了问题,会对用户产生很大的安全隐患。
令我们讶异的是,产品定义的误判,甚至不是第一次在奇点临近发生,其首款 AR 眼镜 QIDI ONE,同样因为产品定义不清晰导致销量惨淡。
QIDI ONE 面向 B 端市场,试图切入物流快递和安防等 B 端场景,例如用 AR 眼镜取代快递分拣员的 PDA 设备,以提高作业效率。
一位奇点临近的前员工对《智能涌现》谈到,在实际落地探索中,QIDI ONE 与该场景兼容度很低,没能撬动 B 端的大订单QIDI ONE 重达 80 克左右,不适合工人长时间佩戴;配备的算力、摄像头、屏幕均是耗电大户,导致续航时间短,不支持长时间作业。
复盘奇点临近的困境,我们发现更核心的原因,是产品定义失误背后,创始团队在技术路线上的错误决策。
技术方案对于 AR 眼镜的最终形态有着决定性的影响,目前行业有两条主流的方案:
一个是成熟的 Birdbath(简称 BB)方案。BB 方案比较厚重,且镜框体积较大,镜片前配有一块单独屏幕。受限于此,AR 眼镜通常被设计成分体式,需要用数据线外接手机、Switch 等算力设备。
另一条是更先锋的光波导方案。光波导方案更轻更薄,外观接近普通眼镜,因而更容易实现无线一体式设计,更加符合大众期待中未来 AR 眼镜的形态。
两方比较,奇点临近选择了更激进的全彩光波导。 这是合伙人的集体决策。上述员工对《智能涌现》表示。
光波导技术方案至今尚未完全成熟,成本本就居高不下,而奇点临近对于产品的定义更加激进。QIDI ONE 采用了全彩双目显示,同时分辨率高达 1280*720,而同类型竞品雷鸟 X2 分辨率只有 640*480,魅族 StarV Air2 则只有单色显示。
但追求极致的代价是沉重的,市场从来不为单纯的技术进步买单高分辨率的全彩双目光波导显示方案再加上拍照功能,严重影响到重量和续航,同时拉高了成本。消费者虽然觉得很新颖,但却很难长时间佩戴,也容易被高售价劝退。
最终,由于没有像样的销量和现金流入,奇点临近逐渐资金紧张,难以维持经营。
决策层的想法很技术理想主义,推出的产品也可圈可点,但先锋的新技术不应该是创业公司来探路,代价真的承担不起。 一位前员工对《智能涌现》感叹道。
《智能涌现》了解到,2023 年拿到阿里巴巴投资后,奇点临近曾尝试在 2024 年进行融资,但最终未能成功。
2023 年 10 月上市以来,Ray-Ban Meta 累计售出超过 200 万副,在短时间内就超过了 AR 眼镜数年取得的成绩。这激发了不少 AR 眼镜厂商对于智能眼镜产品定义的反思。
AR 眼镜属于上一个 XR 和元宇宙风口的故事,为了更好的沉浸感和体验,行业总认为需要一块参数更好、价格更高的屏幕,可 Ray-Ban Meta 反其道行之,完全砍掉了屏幕,重点打磨拍照功能,反而打动了更多消费者。
奇点临近和 Meta 的产品思路,其实是一个很鲜明的对照。 一位长期关注智能硬件的投资人对《智能涌现》评价道。
QIDI 希望用一台 All in One 的设备搞定一切,既要拍照,又要显示好,还要打电话,但最终的结果是售价高昂,体验不好。Meta 的思路则是 做减法 ,把定义的少数功能做好做透,同时售价不高,会让用户觉得物有所值。
以奇点临近为代表的厂商的探索失败,揭示了智能眼镜产品在现有技术条件,仍然存在着不可能三角 成本、重量、功能无法兼得。如果以理想中智能眼镜的终极形态来定义产品,结果就是把昂贵的 半成品 扔给市场。
举例来说,目前最简单的 AI 音频眼镜续航时长可达 10 多个小时,眼镜可以做到非常轻薄;但加入摄像头功能变身为 AI 拍照眼镜后,功耗将大幅增加,续航时长也缩短至 4 小时左右,重量也提升至 40 克以上,消费者会感到续航短,佩戴也不舒适。
而在供应链上,复杂的产品定义也导致奇点临近良率较差。其前员工告诉《智能涌现》,奇点临近 QIDI Vida 的良品率仅有 25%,又要全彩、又要清晰、又要轻薄、又要续航 8 小时,供应链根本做不到。
从终局的角度来看,当 AR 眼镜越来越轻,AI 眼镜功能越来越多,两者将会融合成为新一代的多模态设备这是目前 AR 眼镜行业头部厂商,如 Xreal、雷鸟创新和 VITURE 等一致的共识。这就要求智能眼镜厂商对于新技术保持长期的关注和投入。
但另一方面,市场从来不为单纯的技术进步买单,只会为最终产品的体验买单。这要求眼镜厂商们在定义产品时注重真实需求和用户体验,如果强行把昂贵的 半成品 扔给市场,市场会给予你一记响亮的耳光。
对此,雷鸟创新创始人兼 CEO 李宏伟曾在去年 10 月的秋季新品发布会上做过一个形象的比喻:智能眼镜行业 不应该只有仰望星空,而没有脚踏实地。
如果用手机来做类比,目前 AI 眼镜还处于功能机时代,具备里程碑意义的 iPhone 4 时刻还没到。但这并不妨碍功能机产品的热卖。AI 眼镜品牌需要做的是,在每一个重要的技术阶段重新找一次 PMF,直至真正全能的智能眼镜具备可行性。 上述智能硬件投资人对《智能涌现》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