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9美元一副的中国AI眼镜:海外大佬下单一线资本青睐
Founder Palmer Luckey、阿布扎比部长Sheikh Nahyan bin Mubarak、全球知名DJ,音乐家Steve Aoki等商界、政界,艺术行业重量级人物青睐,公司先后获红杉资本、鼎晖投资、砺思资本、华创资本、爱尔眼科、青山资本等一线VC、产投持续加码。
它就是Even Realities,一家成立于2023年的AI眼镜初创公司。团队主要由顶尖消费电子品牌与欧洲高端眼镜品牌的两部分人员构成,研发核心团队来自于苹果,三星,飞利浦等一线年,Even首款AR+AI眼镜Even G1正式发布。这款售价高达599美元的产品,在发布后迅速成为业内关注的焦点。“圆框造型、抬头显示、低彩虹纹、无摄像头、无扬声器”等鲜明的产品标签,让它在“百镜大战”中显得尤为独特,走出了一条自己的产品路线。
这种看似“反潮流”的设计,究竟是初创公司在资源和技术限制下的妥协,还是基于对产品、技术与市场的深度思考?为探寻答案,VR陀螺与Even Realities联合创始人兼CTO欧阳剑(Tom)进行了一次深度对话。
Tom本科毕业于普渡大学、硕士毕业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主修机械工程方向,曾就职于Apple、坚果投影、Western Digital等公司,担任研发负责人。这样一份跨越机械、光学和系统集成的经验,赋予了他对于一款硬件应有的全局视野。
对于一家品牌厂商而言,产品的“差异化含量”至关重要。从镜框、材料到光学系统,Even展现了它的别具一格。
从CTO的技术视角来看,Tom表示,作为一个初创公司,他们虽然不会自己去制造半导体芯片,但“基本上基于芯片往上走的一层的系统级,我们都会自己去设计”。这包括了从Micro-LED微显示器出光后的整个HAOS光学系统光机和衍射光波导。为何要坚持自研?因为市面上的通用方案无法满足Even对“极致”的追求。Tom解释道:“由于行业相对蓝海,各家的产品定义各不相同。若采用通用方案,最终产品方案可能无法做到极致。只有根据实际产品需求反向设计,才能实现从光学、结构、硬件到软件的高度一体化产品定义。”
与行业公版方案不同,Even的光学设计拥有更高的光学效率。这份由高光效带来的宝贵设计余量,一部分被用于提升显示的均匀性,让观感更舒适;另一部分则直接转化为功耗的降低,以延长续航。Tom表示:“在我们整体设计时,我们是按照一天半到两天的实际使用标准来设定的。在保证光效达到极致的同时,降低功耗是我们的核心逻辑,可能比其他厂商降低30%甚至50%的功耗。”
中的Sensor Hub机制,以一颗超低功耗传感器持续保持激活,监测用户的抬头、触摸等触发动作。一旦接收到触发信号,系统便能瞬间唤醒,从而在不牺牲响应速度的前提下,最大化地节省电量。”
这种对产品细节的执着和对技术的坚持,也体现对团队的高标准上Even的技术研发人员占比高达公司总人数的2/3,核心研发团队均毕业于985/211,QS前100等高校,由硅谷一线科技人才和光学研发博士等组成,并且目前仍在积极扩张中。为了吸引更多全球一流研发人才加入,Even也在薪酬上拿出了最大诚意,上不设限,不对年龄和经验限制,全按能力评估。更高效的“语音输入,视觉输出”
在砍掉扬声器后,一个自然而然的问题也相应产生,作为一款AI眼镜,AI交互如何形成闭环?Even给出的答案是“音频的输入加视觉的输出”模型。用户通过麦克风输入语音指令,而AI的反馈则通过眼前的屏幕以视觉形式呈现。
Tom认为,这种模式在信息获取效率上远胜于纯音频交互。他举例:“你收到了一条微信,然后就开始读整个信息获取它是单通道的效率很低。从人的信息接收角度看,视觉占了七到八成”。视觉信息是非线性的、可一览的,而语音播报则是线性的、强制性的,前者显然更符合人脑高效处理信息的习惯。至于交互的触发方式,Even G1标志性的“抬头显示”功能,同样显得非常“异类”。Tom解释,这样设计主要出于两点考虑:其一,提升交互的私密性与便捷性。许多用户在公开场合进行语音交互会感到尴尬,抬头这个动作本身就符合人们思考或观察时的习惯,是一种更不易被察觉、更自然的触发方式。其二,保护个人边界与视觉体验。在需要查看时信息,抬头显示可以不遮挡个人主要的物理视线时,提供了一个相对隔离的状态来查看相关内容。
Tom指出:“如果光栅持续遮挡在用户正前方,不仅影响观察外部世界的清晰度,镜片本身在他人看来也会很怪异。我们的设计,首先保证了它作为一副普通眼镜的基础体验。”他进一步补充,“而在衍射光学层面,通过精巧的纳米微结构设计,可以将漏光等光学瑕疵引导至人眼不易察觉的位置,从而在提升光效的同时,实现更隐形的显示效果。”
作为离人类五官最近的可穿戴设备,AI眼镜不仅可以通过扬声器,实现耳机音频功能,还能通过增加摄像传感器,实现第一视角拍摄的功能。这也是过去一年时间里,国内外发布的一系列AI眼镜的标配。不过,在Even看来,这两个模块并非核心。
Tom表示:“各家有各家的说法,不过从我们的视角来看,如果将某个元素被砍掉,这意味着它并非我们认为最重要的部分。当然,从Ray-Ban Meta的角度来看,它要做第一人称视角的拍摄以及与AI大模型匹配,这可能是它最重要的事情。但我们的观点恰好相反,个人影像这个需求,已有太多成熟的设备形态去满足了。”Even认为个人音频和个人影像的市场生态已经极度成熟且竞争激烈。无论是开放式耳机还是运动相机,都已经有专门的设备将体验做到了极致。在Even的产品定义里,只有“AR显示”是必要的模块。
Even G1在科技公司CEO等早期用户群体中获得的反响给了团队信心:会议信息提示、消息筛选、时间管理、提词与翻译等“效率”场景,已经得到了高频使用。
Even是少数起步就主打海外眼镜市场的中国新锐,旗下产品目前已入驻300+欧洲高端眼镜店,Tom表示:“眼镜本来就是舶来品,高端品牌的高地在欧洲。要打高端,就从最难的市场开始,先占心智,再打北美与中国会容易些。”
正是出于这一考量,Even在眼镜设计,尤其在材料的甄选上,丝毫不吝啬。据介绍,其镜框主要由镁合金、钛合金和硅胶构成,既保证弹性,又保证硬度。“你拿一副塑料感很重、像玩具的眼镜去高端店,人家不会卖。实际上,在眼镜的文化语义中,金属占据着重要地位。我们一开始就选择了金属框架,就是需要让大家知道这不是廉价的玩具,而是高端材料,就像LINDBERG的大部分设计都包含钛金属一样。”Tom表示。
Even把质感、设计与佩戴舒适性做到“能和高端品牌同柜”,再依托团队自带的传统渠道资源一步步推进。Tom认为,手表行业已经发生过类似变革,传统渠道对“智能化到来”的认知成熟,“但他们不知道什么时候来”。当看到“像样的形态”时,增量生意的逻辑就成立了:原本买镜架的客人,会对“多一个智能选项”感兴趣。
在打入传统眼镜渠道的战略上,以Ray-Ban Meta为主的合作模式屡见不鲜,借助传统眼镜的设计、审美能力,再加上科技公司的技术产品定义能力,形成资源互补。不过,Even对此却并不“感冒”,一方面在于Even本身的团队构成就已经包括了来自丹麦眼镜品牌LINDBERG、德国眼镜品牌ic! berlin等传统眼镜品牌的高管;
,致力于推动眼镜智能化的发展。如果我们跟随Meta,那我们就失去了平衡。保持自己的独立状态,我们才有更多的发言权。”
产品定价方面,相对国内不少AI、AR眼镜而言,Even G1的定价为599美元起步,听上去并不算十分亲民,但Tom把它类比为“特斯拉的Roadster/Model S阶段”不是为了做奢侈品,而是为“新技术普惠”搭建品牌与成本曲线。“你不可能又快又好还很便宜,先把技术做对、品牌打起来,再谈规模化的价格与SKU扩展。”
这是一种“先难后易”的市场打法,虽然初期可能压力较大,但一旦成功,其品牌护城河将远比在低门槛市场取得的成功更为坚固。
在过去一年里,AI眼镜赛道跑步入场:小米AI眼镜以米家生态、手机系统级权限、和电致变色等技术刷屏国内市场;阿里宣布“夸克AI眼镜”,强调“头部互联网企业的生态位”和全天候场景穿透力;Meta联合运动品牌Oakley推出Oakley Meta Glasses,将AI眼镜带入运动场景......
百镜大战,似乎已经临近高潮。谈及市场爆发的节点,Tom再次用新能源汽车类比。他坚信,智能眼镜市场的爆发只是时间问题,其表示:“一旦越过了某个拐点,比如20%左右的市占率,后面的速度就会非常快。眼镜作为决策链路更短的商品,其实更容易被转化。”与Tom的对话,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在浮躁的“百镜大战”中,坚持自己产品定义、保持战略定力的挑战者形象。Even的目标,是让“眼镜的智能化”成为一种优雅的现实,而非一次大而全的AI硬件实验。九游体育网站入口